诗歌是一种不限时空的美

随着近年来《朗读者》《见字如面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节目的热播,诗歌这文字美的象征物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,曾几何时诗歌也是让人陶醉而乐在其中的。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美,它的美有着韵味的对偶,读起来可以让人朗朗上口,读诗似乎都成了一种美的享受了。如果仔细揣摩一下诗歌的意境,那就是想像中的美丽画卷了。

诗歌这种美的象征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被抛弃,相反它因为有了时空的沉淀会让人们更加的去珍视。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越是沉淀就越是有了朦胧之美,诗歌就如酒一般,放得越久就越是沉香。

诗歌的美还在于文字之美,虽说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字的组合与排列,但是如果没有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和心境,那是很难写出那样的文学意味的。有的诗句被传颂了千古,因为这些诗歌的文字组合,已经达到了一种无可替换一字的地步,就比如杜甫的《登高》中的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;其中的“悲秋”二字用得甚是最妙,秋在古人眼中本来就已经是悲凉与孤寂的象征,再加一个悲字则是更加表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悲寂情怀。这种悲寂情怀谁能说它不是一种美呢?

人因为有了悲欢离合,七情六欲, 所以才会有文学作品中那些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,以景衬情是人类本有的一种特质。再加上诗句后面的“独登台”三字则更加让人感受到的是诗人已年过半百,但是身边无依无靠,独自一人漂泊,“悲秋”与“独登台”联系起来就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产生了一种更加悲寂与悲凉的画面,这也是一种意境美。

美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画面中还有很多,比如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的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。”短短十四个字描绘出了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画面,这是以情染景又以景衬情,无论读者能否走进诗人描绘的画面之中,都是能感受到其中悲凉意味的,当读到这些诗句时,它就像是一段没有任何加工和修饰的电影画面,就算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侧面来看也是会和诗中的主人公发生共情的,因为这画面它是一种悲凉的气氛,诗中主人公看到四季轮换的景物,想到自己所思恋的人也不在人世间,这是多么一种悲凉的场景。

晴朗的春日,桃李的花香,淋漓的秋雨,飘风中的落叶。这本是多美的自然景物啊,它的美衬出了诗中主人公更加的内心悲凉,无不让人增添了无数泪点。然而这种悲它就是一种美,是一种古今共赏共情的美,它不会因为时代和时空的变化而变化,人类的情感共鸣是永远不会变化的。